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> 新闻中心> 新闻动态
刀尖上的舞者,命悬一线的瞬间
添加时间:2018/7/12 9:43:13

       今年以来,新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共破获毒品案件94起,缴获各类毒品近25公斤,其中海洛因18公斤,冰毒6.7公斤。侦破这些贩毒案件的,就是全天候与毒品做斗争的缉毒警。缉毒警的每一次任务都是生死对决,他们在刀尖上行走,与死神同行,用坚守和忠诚谱写着禁毒事业的无上荣光。


       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这样一位在缉毒战线上底色不改、雷霆缉毒13年的禁毒警察——杨晓龙。
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13.jpg


       “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吸毒,直到坤哥和阿芬死了之后我才想通……”

——《门徒》

       电影《门徒》是杨晓龙最爱看的电影之一,因为电影将毒贩的凶残狡诈、吸毒者的痛苦彷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,而这些人正是杨晓龙每天在工作中面对的一张张真实的面孔。


       2006年,26岁的杨晓龙进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,成为一名一线侦查员,在近12年的工作中,他累计抓获各类吸贩毒人员2000多人次,每年破获贩毒案件超过50起。“很多人都是先吸毒再进入贩毒的行列。我抓过最小的14岁,带了800克毒品就从四川就来了,他根本就不像14岁的孩子,很社会,无所谓那种。最大的我们见过73岁的,他可以往他18岁半儿子的肛门里面塞五个鸭蛋那么大的包装好的毒品,让我们都没有办法去理解。”
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26.jpg


       刚进入禁毒支队工作,杨晓龙因为“面生”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做“卧底”,上演了一次真实版“无间道”。杨晓龙说他第一次卧底时很“临时”,至今每每想起都觉得有些好笑。那是一天下午,组织安排杨晓龙去和毒贩接头,根据“线人”的线索,毒贩是一个人带着200克“K粉”在一家KTV交易。因为还有新闻报道任务,杨晓龙在临出门的时候,领导安排了一名记者跟随。第一次“卧底”,杨晓龙将所有前辈们的叮嘱都牢记于心,带着记者安心地在KTV等待毒贩的出现。


       “贩毒团伙的头目带了五个人进来。就像电视里那种光头,左青龙右白虎纹身,第一次的时候我腿肚子都在打颤呢。我不是怕他会把我怎么样,我就是怕我把这个事情搞砸了。那个头目就那样看着我就说:‘你要东西吗?’我就说:‘是’,其实我当时挺心虚的,我总感觉是在骗人。我说:‘哥你好,我也是出来混了没两年’。为了掩饰我内心的慌乱,我频频跟这个头目敬酒。当时的记者年龄比我还小,他带了个秘拍包,当时他已经吓得头都不敢抬了。那个头目就怀疑我了,他说:‘你带这个兄弟几个意思,低头干嘛呢?’我看那记者真的是害怕了,我就赶快打了个圆场,赶快给那个头目解释,他才从学校毕业,也没找到工作,我才带他两天,他们没有见过大哥你这样有气场的人。我说:‘你不要介意,他没有礼貌,我喝个满杯。’这时候头目觉得我特别像混社会那种江湖小弟,我当时也喝得脸红脖子粗了,喝点酒壮胆嘛。”


        杨晓龙说,本以为已经化险为夷,可毒贩随即说的一句话,又让他陷入更大危险中。


       “他当时就说,兄弟你来试一下货嘛,他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我,我当时脑子里面百转千回的。哎!我该怎么回答他呢,我心里真的是特别的纠结和害怕,我不是怕我沾上毒瘾,我要试了,即便案件打掉了,我的从警生涯也是有污点的,我不干这个事,这个案件可能打不成,那只能证明我作为一个侦查员我是不合格的。”


       短短20秒,杨晓龙感觉过了一个世纪,背后密密麻麻的汗珠硬是把衣服浸湿了一层。杨晓龙看着头目泛光的脑袋,心一横,开口了。


       “我说,‘大哥我今天来拿货纯粹是帮我大哥。我干这个事不是为了吸为了玩,我是为了赚钱,我说你看我还年轻,我出来刚混,你让我玩这个东西,我到时候钱也赚不上,你能卖你就卖,卖不了你就把这些东西装好我走了’。我显得很强势。他一看我还说的挺在理,他就说:‘那行吧,钱带了没有?’我说带了,拿了三万块钱,我就把钱给他了,在他把毒品给我时,我把手机上提前编辑好的暗号发送了出去。我们外围的同事就冲进来了。抓了他以后,都铐起来了,这个毒贩还恶狠狠得看着我,跟我说:‘你等着,我出来弄死你。’我印象特别深刻。在这一刻他还不知道我是警察。我说:‘你永远把我记住我姓杨,你把我记住,我就在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等你,我一直等你,有种你就来!’在那一刻他的头就低下去了。


       因为头一次喝了这么多酒,杨晓龙的“卧底首秀”就在晕晕乎乎和哇哇大吐中收了场,自此也开启了他与毒品之间的战争。
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34.gif


       真实工作中的缉毒民警,不像电影上那样自带“主角光环”,杨晓龙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,但这无数凶险的场景在他口中就像“段子”一样,轻松又愉快。一次,毒贩利用“邮包”贩毒,杨晓龙和同事们在米东区某个托运部门口实施抓捕,将驾车的两名毒贩逼进了一条巷道。因为顾及到群众安全,杨晓龙和同事不能开枪,硬是赤手空拳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。


       “就像电影上的大片一样,他就把我们两辆车撞得稀巴烂,把其中一辆车都撞报废了,他已经快疯了。我当时是拿着甩棍把他的前挡和侧面的玻璃都砸碎了。当时人民群众在旁边看热闹,巷道特别窄,在我们搏斗的过程中还有人报警说我们打群架。过了一周之后我们把嫌疑人抓到了,后来嫌疑人他交代,在那一刻他就想了,只要是阻挡他的人,来谁他就要把谁碰死。”
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38.jpg


       杨晓龙身高一米八多,体格健硕,国字脸上配上浓眉大眼,一脸正气。但额头、胳膊都有多处明显的疤痕,他笑着说这都是他的荣誉勋章,没什么。只是有一次差点变成“肉夹馍”的经历,让他觉得生和死的距离其实挺近的。


       “我们盯的主犯当时拎了个好大的包从楼上下来,我就赶快给我领导打电话,我就问动不动,领导说有条件就抓,那一刻我的想法就是有条件就抓,没条件也要抓。这时候嫌疑人车已经启动了,我是插近道去拦他。他是要出小区的挡车杆,当时我是带了枪的,我就跑到他跟前,跟他说警察不要动,双手放在方向盘上,车熄火,他就说好好好,但他把脚上刹车松了,车在慢慢往前滑,我说挂挡、停下拉手刹。但是我没想到,应该是车上毒品比较多,他就没有停,直接加了一脚油门就把那个杆就撞出去了,我在车上等于是挂着呢,口子侧面是堵墙,把我挂了以后车就往墙上去擦,就成肉夹馍了那种,我把手松开了,他车就往前开,当时突然出现一个警车无意间停到他面前,他直接就把警车撞的转了三圈,当然后面我们还是把这个坏人抓住了……”
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41.jpg


       电影《湄公河行动》、电视剧《余罪》有很多让观众血脉贲张的场景,但真实的缉毒行动,远比影视剧更加残酷。


       杨晓龙说,在云南很多地方,一线禁毒民警牺牲后,亲人们甚至不能在墓碑上刻上他们的名字,因为残忍的毒贩会对他们的家人进行报复。说到这时,杨晓龙一直带笑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严肃神色。

“只要是从事我们一线侦查的侦查员,几乎没有人会把自己家里人的照片往朋友圈里发的,我们钱包里都不会放照片的。我一般都是把自己好的一面告诉家里人,我不想在外面工作的时候,我的父母、我的家人去为我担惊受怕。我妈说一两个月都接不到你一个电话你就这么忙嘛,我说要是一直不给你打电话说明我特别好,也特别忙,真要是有天给你打电话除了有正常的事情之外,那可能说明就不太好了。”


       近年来,新疆公安机关相继破获一批新型毒品案件,缴获“LSD”邮票、“麦菌”、 “娜塔莎”、“小树枝”等大量新型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。杨晓龙说,新型毒品不断出现、涉毒方式更多样、涉毒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隐蔽,这都给禁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。

微信图片_20180712085145.jpg


       这些年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,我越来越觉得抓捕难度越来越大,包括很多嫌疑人还装监控,跟以前不太一样了,我也是现在刻意的加强自身的素质,身体素质、警务技能素质,我觉得你只要去干一线的侦查抓捕破案的工作,一定要有好的身体、好的技能、好的经验。我希望我们所有民警永远要当一个活着的好警察,我不希望有受伤的民警或者烈士。”


       如今杨晓龙是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大队的副大队长,但他依旧在一线开展侦查抓捕工作。同时,杨晓龙还有个新身份——禁毒志愿者。工作之余,他会走进社区、学校或是直播间,向公众传播禁毒知识。

“人吸毒以后很多时候就丧失理智和冷静,为了吸那口毒,就要去偷去抢,衍生了其它的刑事案件。这是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,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,需要家庭的帮助、社会的帮助以及关爱。”


       看完杨晓龙惊心动魄的禁毒经历,您是不是对这些幕后英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呢?和平年代里的这些英雄不在故事里,不在影视剧里,就在我们的身边。他们用生命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,让人们远离毒品的危害。他们一次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只为天下无毒。最后,让我们向这些无私无畏的缉毒警致敬!



【供稿:新疆禁毒】